书法临摹,并非简单模仿
发布者:网上发布
临摹帖的技法与境界的核心之处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研究与临写的关系。临摹帖历来强调眼到心到手到。所谓眼到,即临摹前要认真读帖;所谓心到,即对所要临摹的帖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手到,即尽量按帖临摹,做到像、准、精。
自古以来,学书法都强调要先读帖,甚至认为“百练不如一看,埋头写一百遍,不如看帖一遍” 。细想一下,所谓眼到和心到,更应该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只有把帖先研究透了再临摹,效果才会好。具体分析,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研究书家本人。
常言道:“字如其人。 ”一个人书写的特点,与其出身经历、素质能力、性格脾气和个人喜好等存在很大关系。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行书和草书,释怀素、张旭的狂草,“颜柳欧赵”四大家的楷书等,无不带有个人的综合印记。如要学弘一大师的书法,就必须研究和了解弘一大师,书法艺术的特色与其身份和追求密切相关,“清”字是其核心和精髓,清淡、清平、清正、清瘦、清爽、清简、清朗、清净、清明、清澈、清静、清醇、清远、清雅等概念,可作为对他书法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形容。弘一的书法,是一种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高洁书法,典型的“弘一体”浓缩了儒家的清正清醇、道家的清简清拔、佛家的清淡清洁,并且圆融自然。从其书法中,可以看到淡泊的襟怀和谦虚的态度,可以看出其大彻大悟、不重外饰虚名而重实际内涵的平常心。读其书法,如沐清风,如享清凉,如闻清馨,从而能使人逐渐扫除由得失之心所产生的人生烦恼,安然对待清贫和清苦。学弘一书法,就得研究弘一本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其书法的核心与精髓,否则是难以学好的。
第二,研究作品风貌。
任何碑帖都有各自的风貌,当我们将其收入视野,就会对其产生一个总体把握。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相特点、举止谈吐,这也会形成大家对其人的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去描述这个人,便可能会说得栩栩如生、头头是道。临帖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研究碑帖内容及背景。
纵览历代名家名作,或碑文或书作或信札,多数的书写风格与内容含义有关。比如,“天下第*行书”的《兰亭集序》 ,它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文人墨客,在山阴兰亭“修禊” ,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其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 )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试想,如果不是当时此地、此人、此情、此景,有没有《兰亭集序》这样一篇千古不朽的佳作尚为未知。这进一步启示我们:任何一篇千古名作,都与当时“本人本事本感”有密切关系,临摹好这样的名作,不了解这“三本” ,就很难悟透其实质、临摹其风韵。
同时,临帖还要重点研究书写规律。
首先,应通过帖中之字弄清作者的用意,即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写美在何处、妙在哪里?最好自己可以找到一个答案,即使这个答案不精确也不要紧,尽量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去临摹,在临摹之中加深理解,这样就容易使我们与范本的作者达成艺术情理上的沟通,对其字也就慢慢心领神会了。这样不仅能够摆脱生硬临摹的无奈,还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临帖还要分析和归纳帖中之字的结体布局特点。任何书法家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反映在作品中自然会形成结体、用笔以至章法布局的一些特点。在临摹过程中,应将这些特点逐一梳理,再进一步探究其内在联系,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范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外,还需用心揣摩和体会范本的用笔方法和技巧,对特别精妙的点画形态细加琢磨,务必弄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用笔方式达到这一效果的原理,并运用自己的实践来体会,直到心手相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古人的笔意和笔法。
总之,临摹是一种复杂的劳动,而不是简单生硬的模仿,必须由表及里地深入进去,做一番分析解剖工作,再进行理性的综合,才能真正探清其中奥秘,获得需要的东西。如果临摹只是粗枝大叶地依样画葫芦,就会像古人所说的“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所临范本再好,也难从中取到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