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汉服惊艳“博博会”

2018-12-12 07:2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12日讯 身着汉服,或书于竹简,或沉浸于编钟之乐,千年的韵味扑面而来……近日,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福建福州闭幕,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人纷纷拿出了各自的创意“宝贝”,山东博物馆手工定制汉服及其体验活动引起各界关注。这些手工定制的汉服背后又有什么故事?记者采访到汉服制作者、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徐丽慧副教授。

徐丽慧工作日常

  布艺包上的蝴蝶盘扣

  定制汉服的独特体验

  据了解,山东博物馆在此次“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博会”)上,通过“知书”“识礼”“投壶”“纵横交通”“编钟之乐”等新六艺活动,融书法、诵读、茶道、香道、花道、古琴等内容于一体,传播儒家思想中蕴含的仁孝致远、书文毓秀、健体载智等教育智慧。

  “在山东博物馆展区举行的与孔子‘六艺’相关的教育活动中,‘简’兵法攻略——‘书于竹简’优秀教育体验活动与现场观众亲密互动。观众身着手工定制汉服,惬坐于用战国帷幄构件所复原的帷幄中,执笔韬略、挥斥方遒,体验古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迈。”山东博物馆参与博博会的负责人孙若晨介绍,观众体验结束后,可带走竹简留作纪念。

  厚重、素雅、淳朴的人工定制汉服极具历史气息,为博博会上独属山东博物馆的一个亮点。那么,它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这些汉服其实是出自山东艺术学院徐丽慧副教授的“禧慧演艺工作室”。

  “当时山东博物馆提供给我‘运筹帷幄’的主题,我需要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类似于孔子弟子所穿的服装,主要是在博博会上让观众体验汉服,用这种仪式感体验传统礼仪。”徐丽慧说,“虽然现在有人在做汉服,但与真正的传统礼仪汉服相去甚远,到底该怎么做?需要我们探讨。”

  “这六套服装是根据出土文物的记载及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的,但也有相应的变化。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深衣和袍服,深衣是上下分开裁剪而后连接在一起的,根据史料记载,下裳12片代表12个月份,太繁琐,因为穿在里面就做了简化版的下裳。但也有不能简化的,比如所有的服装明线都是手工制作的(缲边),暗线部分要用机器来做。”徐丽慧介绍。

  在袍服的制作上也做了相应的变化,“有夹层的才叫袍,但要做夹层就会显得笨重,因此在面料的选择上用了双层面料,让人感觉是有夹层的袍子。同时,棉麻材质不仅最大程度地契合了历史,而且能体现出学识之人朴素又儒雅的气质。”

  质朴的文人气息中还藏着徐丽慧独具匠心之处。“古代男子20岁之后戴冠,普通百姓之外、有一定学识修养的男子才戴冠。从设计到成形都是自己做出来的,用丝绸质感的面料和缎带来做的冠,看似平凡实则高贵。”徐丽慧向记者揭秘,因为现代人戴冠没有发髻固定,所以她做了跟头型贴合的托,再用带子固定,更加牢固也更加真实。“冠比历史当中存在的要大一点,有点夸张。但是从整体上考虑,配合衣服得肥大,冠同样不能太小。这样设计主要是让观者在视觉上更协调和震撼。”

  另外,这套手工定制汉服还有一些被藏匿起来的小心思。“整体上以朴素为主,但很多细节部分非常有特点。腰封和前裆部分颜色深浅不一,非常有层次感。再加上暗红色的装饰,让这套服饰看起来不单一,有对比,颜色很丰富。”用徐丽慧的话说,属于低调的奢华。

  徐丽慧工作室制作的服装大多沿袭历史并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徐丽慧表示,现在网络上有太多汉服,但大多都非常“俗气”。实际上,做汉服贴近真实是第一位的,其次要在现代环境下有所革新。

  传统与时尚的融合

  实际上,徐丽慧自1990年毕业于江南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服装设计专业后,始终致力于演艺服装设计研究与制作,先后参与《暗恋桃花源》《管子》《怀疑》《李清照》《东方朔》《荀子》《九儿》《雪落无声》等大戏的服装设计工作。

  “今年是山东艺术学院60周年校庆,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戏剧学院排演了一部大型原创话剧《雪落无声》,我承担其中的服装设计任务。这部戏是学校打造的重头戏,同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全程记录了演出和服装设计制作的全过程。”徐丽慧介绍。

  据了解,《雪落无声》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了三个时代的故事,服装年代也涉及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及当下。“《雪落无声》中服装有一百多套,不仅涉及到多个时代的服装,且有多个类型和风格。”徐丽慧介绍,服装设计是一部戏中表现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封建时代的大户人家、当代知青、现代大学生等,每个“戏”中的人物服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至关重要。

  “比如,在《雪落无声》中的戏中戏《家》中,大少爷不情愿地与瑞珏成亲,他所穿的长袍马褂虽然喜庆,但是要让人看起来具有束缚感。”徐丽慧说,这就需要演员的表演与服装之间相互配合。每一套衣服都极具匠心,比如与三少爷相恋的丫鬟鸣凤所穿服饰,“盘扣、镶边,再加上今年特别流行的莫兰迪色布料,打造出了一个天真、纯情的丫鬟形象。丫鬟的裤子是灰绿色的,浅粉淡雅的上衣也就暗喻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

  而在知青戏中,女青年所穿的“白地红花”上衣则是徐丽慧在原料商的旧库存中翻找到的。

  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应用

  在各种各样的大戏中,徐丽慧始终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延续。其中,便包括正在实行的布艺包应用和齐鲁“绗缝”手作布艺的传承与创新,该技艺也曾获众多大奖,《“禧慧”盘扣黄麻布艺包》获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创意奖金奖、《“十里桃花”布艺包》获第九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创意奖金奖。

  “2015年,我应诗人高三适的要求,帮他做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布艺包,选用棉麻材质,并以盘扣的形式代替了拉链。”徐丽慧说,这是她第一次将传统文化与布艺包结合起来。

  对于另一个获奖作品“十里桃花”,徐丽慧笑称,当时正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非常火爆的时候突发的灵感。以绗缝的形式制作的布艺包具有非常大的立体感和丰富感,也成为独具一格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徐丽慧不仅从实践出发,还着力理论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传统仕女艺术》《中国服装款式源流考》《秦汉装饰文化》《外国装饰造型艺术》《服装款式设计与配色》等专著,让徐丽慧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考。(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