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词两夹弦、甘寨村柳子戏 莘县地方曲艺精彩芬呈

2020-10-25 14:4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25日讯(记者 刘新)10月23日,鲁网记者跟随“六维玩儿聊城”优质文旅产品采风团来到采风最后一站——莘县,现现场感受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莘县武阳北词两夹弦家族

  上午,采风团一行来到莘县武阳北词两夹弦演出团,听传承人张道河讲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

  四代传承守护 莘县北词两夹弦大家族

  两夹弦,又叫二夹弦,人们也称它为大五音或半碗蜜,是中国优秀的稀有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流传区域关系,观众便称鄄城以北、莘县一带的两夹弦为北词两夹弦,称曹州(菏泽)一带的两夹弦为南词两夹弦。

  后来,莘县一带的两夹弦得到迅速的发展,在鲁西北一带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和好评。2016年8月,北词两夹弦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10月莘县武阳北词两夹弦演出团成立;2018年11月,北词两夹弦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戏曲项目。

  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词二夹弦第四代传承人张道河,向记者介绍到:“目前,莘县武阳北词两夹弦演出团现有演职人员23人,他的家族四代传承北词二夹弦这项技艺,他也一定会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白怀风介绍手写剧本

  张道河的母亲白怀风已年逾八十,跟记者讲起当年的经历,眼睛里有“光”。采访中,她流露出对莘县北词两夹弦后继乏人的担忧,现场给记者介绍她手写的剧本:“现在家里只有两本,其余的剧本孙子拿去影印了。近几年,前前后后已经大概写了15本,都是凭着多年演出经历,靠着印在脑子里的一幕一幕唱白写下的。只要还能写,会一直写下去......"

笛子:李存魁 二胡:李春光 李钦锁 李尤华 司鼓:李尤堂 镲:李福海 锣:王文腾

  韵味无穷 百年柳子戏乡村精彩绽放

  下午2时,采风团一行赶到魏庄镇甘寨村,柳子戏演出现场已经开始布置,吸引了村里老少20余人前来观看。四个选段,近一小时的演出,众多观众站着的、自带小马扎的、坐电动车和三轮车的,脸上都洋溢着意犹未尽的神情。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北调子,山东主要地方戏之一。是在元、明以来“弦索”系统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曲牌体剧种,距今已有约600年历史,是戏剧界的“老前辈”,与昆曲齐名。柳子戏的剧目主要有《金锁记》、《游西湖》、《三盗芭蕉扇》等多达20种戏曲,唱腔宛转悠扬,表演粗犷豪放,有人用“九腔十八调”来形容柳子戏腔调的丰富多彩,可谓恰如其分。

  “我从小受舅舅的影响,对戏曲有了浓厚的兴趣。他这一辈子都在唱戏,是真的热爱。”在活动现场,莘县柳子戏市级非遗传承人李存魁团长介绍。 他88岁高龄的舅舅王玉田老人,也在现场登台演出,台上的王玉田老人,身段挺拔、台风稳健,浑厚的唱腔感染现场所有观众。

王玉田演唱曲牌平调阳

  李存魁向记者介绍到,“目前戏团21个成员中平均年龄较高,会唱的人普遍年龄越来越大,新培养的孩子在校上学,现实条件不足。年龄最大的两位成员都已年过八旬。柳子戏伴奏原有笛子、笙、三弦,三大件乐器,如今会演奏的要么年纪大了,要么已经离世。所以,今天现场伴奏只有一杆笛子、两把二胡。”

  “只要有观众听,我们就愿意唱。”这是李存魁对于柳子戏的热爱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当。目前,他也在努力培养新人,在当地寻找声音条件较好、有演唱柳子戏潜质的少年儿童,为传承和弘扬柳子戏注入了新生活力。

  如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地方戏曲受众面小,从事的人群逐渐减少,如何能创作出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的剧目,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传播,也是这些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人群需要去深思和改变的。

责任编辑:刘新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