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

2019-10-17 11:35:00 来源:聊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17日讯 10月18日至20日,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将在我市举办。

  大运河聊城段,自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凿,至今已有730年的历史。大运河漕运繁盛,促进了沿线聊城、临清、张秋等诸多商业重镇的繁盛。

  1998年3月,为配合聊城城区段运河改造,市文物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对大运河聊城段沿线的商业重镇及镇内的文物进行了调查,并出版了两万余字的调查报告《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文物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此次调查共在聊城境内发现古城镇5个、古街巷5个、古民居6个、古建筑35处、古树名木7株、古墓葬11处、古遗址16处、古桥梁、闸涵16座、古井5眼、古代碑刻造像千余块。”

  “骑着自行车,从临清到阳谷张秋,走了20多天。在张秋一家农户的柴火堆下,发现了运河镇水牛。山西会馆、陈家大院也是我们发现的。当时的山西会馆,被黄河河务局占用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运河沿线文物的调查,后来很多文保单位的认定,都是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是当年文物调查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工作28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运河文化研究,并陆续出版了《聊城运河文化研究》《中国会馆》《运河图鉴》等著作。

  文物调查结束后,聊城便开始对城区段运河改造。截至目前,已实施四期工程。

  1999年8月,南起龙湾,北至闸口,全长1465米的一期工程改造完成。2001年4月,南起闸口,北至王口桥,全长2242米的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到2011年,全长2100米的三期及南起兴华路北至双力路(全长1750米)的四期工程也改造完毕。

  “没改造之前,运河就是一条水沟,附近很多居民都往河里倒垃圾。改造后,运河周边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不少。”聊城市文物局原副局长、考古专家孙淮生,见证了运河蜕变的全过程。

  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三位专家,联名致信大运河沿线各市市长,呼吁加快大运河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拉开了大运河申遗的序幕。

  自2010年4月至2014年5月,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市文物部门相继对土桥闸、七级码头、周家店船闸、临清钞关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及修复工作。其中,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作为一组水工设施遗址,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聊城共有3段河道、6处遗产点被列入大运河遗产名录。

  “阳谷河道段(南起金堤闸至阿城闸北一公里)19公里,有荆门上、下闸和阿城上、下闸4处遗产点。临清河道段8公里,包括北段元运河1.2公里(从邱屯枢纽至临清闸)、南段明运河1.8公里(自邱屯枢纽至临清板闸),并有运河钞关和鳌头矶2处遗产点。”

  临清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马鲁奎,谈起聊城段运河如数家珍。“1.2公里的元运河,是申遗专家最感兴趣的。元代开凿的会通河,到现在基本都变了模样,有的被填平了,有的改道了,只有这1.2公里是原生态的。”

  “永乐十五年(1417年),这段运河因中部收缩狭窄,翻船事故渐多,明政府新挖了南面的运河。但此时的元运河作为月河还在使用,一直到弘治年间,修了会通桥,这边就不过船了,被彻底废弃。”《临清胡同文化》一书的作者刘英顺,对这段元运河的废弃进行过考证。

  被废弃后的元运河,成了一条城市排水河。“我小时候,都是在元运河里洗衣服的。上世纪60、70年代,临清成立了渔业社,就在这段河道里养鱼。到了中秋节或者过年,居民可凭户口本或购粮证去领鱼。”刘英顺介绍。

  运河申遗成功后,文物部门拨付专项资金,对临清钞关、张秋陈家大院、山西会馆等古建筑进行了修复,并于2017年8月开工建设运河样板工程项目,该项目位于聊城城区南部,南起南环路,北至湖南路,全长3.3公里,总投资3.2亿元,至今已完工。(聊城日报实习记者 张燕)

责任编辑:庞孝君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