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嫂故里走出“红色”致富之路

2020-10-20 14:34: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村民张在梅做手工工艺品卖给游客

  “从机场过来大概多久?好的,提前把鸡给你们炖上。”10月12日下午3点多,张在俊和家人吃着中午饭,手里还不断接打着一个又一个预约电话。张在俊在村内经营着农家乐,目前是村里做得最火爆的一家,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300多游客。张在俊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多的时候一天能卖30只鸡,一桌下来七八十元的利润,一天就能赚到2400元,加上民宿等收入,平均下来年收入能到30万元。很难想象在2016年以前,张在俊一家还是贫困户。

  近年来,沂水县桃棵子村围绕红嫂祖秀莲勇救八路军伤员、千里寻亲郭伍士、沂蒙老兵情系老区“三个故事”发展红色旅游,融合优美的田园风光等各种资源,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从借钱开办农家乐到年入30万元

  张在俊今年62岁了,但对他来说,直起腰板来也就是近六年的事。

  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说起话来露出雪白的牙齿,老伴在灶台上炒鸡,他熟练地打着下手,一会儿添柴,一会儿加水。

  老两口一共有2亩多地,山区只能靠天吃饭,一年下来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前几年老伴身体不好,欠了不少外债,因此张在俊家成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靠人帮扶过日子,作为一个沂蒙汉子来说总觉得腰板挺不起来,张在俊总想琢磨点事情做。

  2012年,沂水县确定了“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沂水”的工作思路,把院东头镇作为全域旅游的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桃棵子村深入挖掘“一位好红嫂、一名好战士、一个好故事”的精神内涵,开始发展红色旅游。

  人来旅游总得吃饭吧,就在当年,张在俊产生了做农家乐的想法。老伴得知后极力反对,“村子这么偏僻,谁会来旅游?没人来旅游,更不会有人来吃饭。”秋收,他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喊回来说了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儿子并不同意,但耐不住老爹的劝导,“给人打工一辈子也没啥大出息,不如自己当老板。”

  做农家乐不是简单地只到屋里吃个饭,还得有个地方活动。张在俊家的旁边是一条大沟,爷俩儿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运了150车石头才把大沟给填平了。要想吸引大人,也得吸引孩子,张在俊从山里弄来木头,自己琢磨着做小木马、秋千、花轿、跷跷板……老伴不理解这个,她觉得张在俊不务正业,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去地里干活。那段时间老两口经常拌嘴。

  2013年,借了两万元,又贷款两万元,张在俊家的农家乐正式开业了,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爆,一天只有两三桌客人。

  改变发生在2014年秋天

  那年开始,村里的红色旅游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张在俊家的生意也慢慢好转了。2015年,政府拨了一部分扶贫资金支持张在俊扩建了5间民宿。当年,他家的农家乐营业额就达到了10万元,借的钱还了,贷款也还上了。2016年,张在俊家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刚开始的时候就想着赚的钱够用就行,能发展得这么火爆当时想都不敢想。”张在俊说,从2018年以后,农家乐的收入就很可观了,一直到现在平均每年都有30万元收入。

  在旅游发展的机遇下,桃棵子村的农家乐迅速发展到十余家,最多的时候达到40多家,还成立了农家乐联营合作社,带动了不少村民就业。

  张在俊从不吝赐教生意经验,他觉得一个人富不是富,互帮互助大家一起富才是红嫂精神的延续。

  从出了名的穷村到成立旅游文化公司

  而在此前,包括张在俊在内的村民们对桃棵子这个村名很避讳。

  桃棵子村是南墙峪的一个自然村,以前因为是出了名的穷村,别人问起来村民们宁愿说南墙峪,也不愿承认自己是桃棵子人。桃棵子村位于沂水县院东头镇,因种桃树而得名。村子三面环山,耕地少,加上交通不便,农业不发达,也没有什么产业,村民只能靠种地勉强解决温饱。

  村支部书记张在表回忆起以前村庄的模样,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自行车得推出七八里地才能骑,那时候用包袱背着煎饼上学,两周就能磨破一个。“以前有鸡贩子推自行车来卖小鸡,每次到桃棵子村都进不来,只好专门拿出2分钱雇村民帮忙推车。”

  如今,一条长11公里的宽阔柏油马路将16个自然村穿起来,穿到了张在俊家的农家乐,穿到了家家户户,穿到了田间地头,也将桃棵子的整个旅游项目串联起来。

  1982年,村里修起第一条土路,2002年修起第一条水泥路,2008年修起第一条沥青路,2010年修了2000多米的旅游路。要想富,先修路。说起这些有意义的时间节点,在村里当了14年村支书的张在召记忆清晰。

  那时候没有多少资金,张在召和现任的村支书张在表组织村里的老少爷儿们齐上阵,搬石头、挖土、和水泥,打通了一条长约2000米的道路直通红嫂纪念馆。“修这条路的时候,我们每天5点就出门干活,到了早饭点,就和张在召一起去我家喝点豆沫子,喝完继续干。”张在表说。“那时干活都是免费的,铺上一层水泥,三天就得洒水。我家离得近,一到三天我就带着老婆孩子去路上洒水。”

  以前村里穷的时候,没有姑娘愿意往村里嫁,村里的媳妇基本都是换来的,说到这里,张在表忍不住眼眶泛红,哥哥的媳妇就是用二姐换的,到现在家人还觉得愧对二姐。张在表的母亲今年已经90多岁了,她十五岁就入党,当时家里人不想让一个女孩子冒险,还曾极力反对,那时候母亲都是半夜偷偷出去给八路军纳鞋底。

  可能是穷怕了,可能是受老娘的影响,张在表就憋着一股劲,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嫂的故事,传承红嫂的精神,也想让村子变得更好。

  2015年8月,总投资500万元、占地总面积3200平方米的“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开馆,此后又开发建设了红色书屋、战时邮局、知青老屋、红色文化长廊等设施。2016年6月,桃棵子村成立了山东红嫂故里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注册了“红嫂故里·鱼水情乡”品牌。

责任编辑:刘新
分享到: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