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 培训家旗下培训平台
手机版
网站导航

心理咨询师考试透过心眼观社会:事事托关系的社会心理怪圈

2020.01.12

发布者:网上发布

  核心提示:说到“找关系”,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大到找工作、孩子入学,小到求医看病、外出搭车,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想法便是“有没有熟人”?有人找不到关系,办不成事,心里愤愤不平;偶尔托关系办成事了,此后便事事找关系。无论如何,“关系”成了中国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

  说到“找关系”,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大到找工作、孩子入学,小到求医看病、外出搭车,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想法便是“有没有熟人”?有人找不到关系,办不成事,心里愤愤不平;偶尔托关系办成事了,此后便事事找关系。无论如何,“关系”成了中国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

  我们的社会关系五花八门,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战友、客户,甚至仅有一面之缘的人,都可能结下某种特殊的交情。这些关系编织成 一张庞大的、微妙的社交网络,凭借这种非正式的、不对外公开的熟人圈,人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一些机会和利益。最近一项近 5000人的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毕业生找工作,关键还是靠关系和熟人;其次才是能力,仅占16%。不少人到了一个新地方,第*件事不是学习或请教,而是打听有没有老乡。甚至连小孩都知道,想当班干部要托关系。没有“关系”的指点,仿佛人人都寸步难行。

  讲人情、论关系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在曾经封闭保守、讲究道德人治的传统社会中,关系圈体现了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信用,既有利于维持社会关系的平衡,又对个人生活起到保障和规范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关系”也带来诸多心理隐忧。

  首先,事事找关系、“拼爹”,必然影响社会公平,给“无权无势”、没关系、没背景的普通人带来焦虑,甚至滋长“人情大于法”的不良风气。其次,动辄找关系,是内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体现。一旦形成习惯,势必让人们忽略对真才实学的培养,加重依赖和侥幸心理。最后,表面看似温情脉脉的关系网,背后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当每个人都在精心计算着各种关系能为自己带来哪些好处时,又如何分辨听到的、看到的是真心还是假意?

  因此,关系社会应当良性发展。我们离不开亲情、友情等关系的滋养和 帮扶,但这仅仅是前进的助力,而不是依赖的对象。正确看待这些资源中蕴藏的机会,才能促进身心和事业良性发展。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明确区分“公德”和“私 谊”的适用范围,使之各得其所、发挥各自所长。该争取时争取、该让步时让步,才能让自己进退适宜。总之,只有真真切切做人、真心实意对人、真情真意留人, 自己才有可能赢得更多信任和支持,打造牢固的社会支持网。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考试透过心眼观社会:害怕被人笑或是患恐笑症 下一篇:心理咨询师考试经验分享:心理学实用复习方法

热门发布

推荐机构

热门课程

本站展示的所有信息内容系由机构或个人用户发布,可能存在发布者所发布的信息,并未获得品牌所有人有效授权。本平台会加强审核,但无法完全排除差错或疏漏。郑重声明:本平台仅为免费注册用户提供免费的信息发布渠道,但不对其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对此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于从本网站或本网站的任何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您接受或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发送邮件至15610150293@126.com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