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 培训家旗下培训平台
手机版
网站导航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含义隽永的句子

2020.01.01

发布者:网上发布

 1、文章第*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而写成“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爱国青年的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在“”的“执政府”前遭到血腥的,那么,这个“国家”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民国”吗?它只是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而已。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此句从三个层次来揭露中外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第*层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像力来想像中国人的坏,足见其坏之劣;第二层是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中外者会如此凶残;第三层是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这三层意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悲伤,对凶手的愤恨。

  3、本文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许多段落只有一个句子。下面略举几例,品析其妙处。

  ⑴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⑵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两段文字,也可以归并为一段文字,但作者却将它们分成两段来陈述。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其一,在段间停顿时间比句间停顿时间长,读起来更流畅,更有力。在感情上,将两者分开揭露,更能表达作者对他们无耻行径的愤慨,因为作者是分别来“进攻”的,“火力”更猛。

  ⑶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这几个字单独成段,表示对“要说的话”的强调。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要说的话”是刘和珍与杨德群牺牲的详细经过,而这详细经过表明她们是被政府以子弹和棍棒杀害的,这就回应了政府说她们是“暴徒”的中伤,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诬蔑。同时,也更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在结构上,引起读者对下文的重视。

 

上一篇: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写作特点 下一篇: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究

本站展示的所有信息内容系由机构或个人用户发布,可能存在发布者所发布的信息,并未获得品牌所有人有效授权。本平台会加强审核,但无法完全排除差错或疏漏。郑重声明:本平台仅为免费注册用户提供免费的信息发布渠道,但不对其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对此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于从本网站或本网站的任何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您接受或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发送邮件至15610150293@126.com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