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提问方式例析(2)
发布者:网上发布
(三)“选材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主要考“材料和中心有什么关系”或“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答题模式和技巧】
模式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技巧: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模式2.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技巧: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的作用。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前后照应等方面的作用。
模式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技巧: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②象征某种哲理,表达某种情思。
模式4.引用一个或一些对立或类似的事物、对象。
技巧:①起对比或衬托作用,突出主要对象的特点。②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的作用③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经典试题5】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选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再进一步选定题目要求“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情感,提取承载的重要信息。根据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答案】
第*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经典试题6】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任林举《岳桦》)
【解析】
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答案】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经典试题7】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灯火萧萧》)
【解析】文章三处细节写了煤油灯的外形或使用,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抒发的思想感情作答。
【答案】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