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开大学生“回炉班” 本科生当技工月薪近万
青岛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在上实践操作课,班里学生都是回炉的大学生。(校方供图)
在技师班回炉后,李顺顺现在在南车上班,月薪八千左右。 本报记者 张亚楠 摄本报记者 李珍梅 张亚楠
拿着985高校的本科文凭,却选择去技校学门技术。为了有个好“钱景”,名校毕业生宁愿放低身段到技校“回炉”,这一现象日益颠覆传统的就业观。
青岛技师学院曾开设全国首个大学生技师班,首批招来48名大学生“回炉”当技工。毕业后,他们纷纷成为企业骨干,工资拿到近万元,很多人觉得这趟“回炉”值了。
本科毕业生 瞒着家人学技工
春节假期已结束,但29岁的关方还在老家惬意地休假。“这个时候公司不是很忙,趁机会多休几天。”关方在青岛南车集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上班,2011年正式入职。
此前,关方的求职路并不顺遂。2007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学体育教育的他先在胶南一所职业学校当体育老师,每月工资一千多元。“当时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比我赚得多,心里不是滋味。”
听说技工很挣钱,关方有些心动,但总觉得自己是个正规大学本科生,拉不下脸去学技术。直到2009年初,青岛技师学院开设了大学生技师班,迫于生活压力的他还是报了名。
不过,关方并没有告诉家人。“怕父母不理解,另外自己也有些顾虑。”他只跟家人说去进修,父母还以为他去读研了。
因为本科所学专业与技工学校学的专业毫不相干,关方很用功。“这一年真是学了很多东西,下课和周末都主动找老师补课。”
学了一年电气自动化后,关方被安排到南车四方公司实习。一年后,他顺利地留下了。如今月薪有六七千元。去年,关方和妻子在城阳买了新房,从此扎根青岛。
“到技校回炉,四年本科白读了”
在南车四方工作的李顺顺也在大学生技师班回炉过,他说,如今遇到加班多,一个月能挣八千元左右。
毕业于湘潭大学的李晓军也是从首届大学生技师班出来的。他说,回炉学习让他受益良多。“暂不说现在的工作单位和工资都不错,就算离开这个单位,手里掌握一门技术也好找工作。”
大学生技师班学制两年,2009年首批共招来48名本专科毕业生。回忆起当时的招生,青岛技师学院招生处处长隋文帅称,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和火爆。
那年,学院副院长吴大立带队到省内十多所高校招生,但收效甚微。
“学校领导不待见,学生家长不认可,在校学生更是对大学生技师班不屑一顾。”吴大立告诉记者,很多学生都直言“如果到技校回炉,就意味着四年本科白读了”,更有一位高校院长认为,技校到大学招生,本身就是对大学教育的不认可和讽刺。
2009年,技师班原计划招4个专业,最终只招齐了电气自动化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
“大学生技师班的初衷是招应届毕业生,结果报名的多是往届的,应届生只有三分之一。”吴大立说,很多应届生求职姿态高,放不下架子,宁愿坐办公室拿1000元工资也不愿到一月挣四五千的工厂去。可工作几年后,经历了挫折,工作不理想,才想起来要学门技术。
回炉后,很多学生成单位业务骨干
隋文帅告诉记者,首届技师班学生2011年毕业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半数学生进了南车四方集团,另一半进入了青岛港集团工作;物流专业学生则进了利群集团、维客集团、顺丰等企业工作。
根据学校对技师班学生的跟踪观察,许多毕业生都成了所在岗位的业务骨干,工资待遇在6000元到10000元。
如今在南车工作的张永峰颇多感触。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不重视技能训练,“当我找工作时才发现,社会更需要一线专业技能人才。”
张永峰“回炉”时的同学江文龙是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生,考研失败后回老家青岛找工作才发现,头顶985高校的光环远没有一技之长好使。
在青岛港任职的孙跃飞已是部门主管,他说,在技师班回炉的两年,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和实践都提升不少。
2013年春季,第二期大学生技师班招收电气自动化专业41人。这批学生中,有以前学日语、英语、心理学等专业的,也有从事金融理财的。今年,技师班进行第三次招生,目前已有30人报名。不过吴大立说,报名咨询的依旧多为往届生,有的甚至30多岁了还要来报名。
古代文学硕士到职校学测绘
为给自己增加求职筹码,部分大学毕业生放下架子,主动到技校“回炉”进修。11日,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回炉”俨然成了“群体现象”。
“本科生,甚至硕士生‘降格’到技校‘充电’并不新鲜。”山东冶金技师学院政治处处长李峻荣告诉记者,2013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就有两个班级——48名高校毕业生来该校“充电”,其中24名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如此集中来技校‘回炉’,在我们学院还是首次。”
夏慧玲,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后,她拿着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文凭,屡屡求职碰壁,企业求职遭遇“夹心层”尴尬,公务员考试每次又总是差一点。大学生就业难,但技校生供不应求,她在发现“回炉”是现实选择后,毅然转身“金蓝领”,选择了山东冶金技师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
“过去来‘回炉’的大学生,每年也就十来个。”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办公室主任周辉说,但2013年来该技校“回炉”的高校毕业生却翻了很多倍,“一个教授自己摸底排查,发现有四五百人。”
山东技师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王云生表示,从2013年招生情况看,大学生回炉情况,开始向有组织、有计划、订单式的回炉模式转变。仅在2013年,该技校就向山东禹王集团、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大型企业订单式集中培养了几百名“回炉”大学生。
不只上面提到的技校,记者调查得知,在我省别的技校,如滨州技师学院、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等,很多专业都出现了毕业大学生的身影,烟台市商贸高级技工学校、青岛海洋高级技工学校等学校甚至都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回炉班”,专招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
周辉表示,企业缺工是常态,相比于没有技术的工人,经过专业学习的技工很抢手,根本不需要考虑就业率,“厨师、电焊工等一些热门专业,用工单位甚至需要提前两三个月预订。”
“如今求职,越来越重能力轻学历,高技能人才在就业市场中供不应求,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到技校‘回炉’的主要原因。”王云生说。
本报记者 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