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历下区钓鱼协会正式成立

    11月1日,济南市历下区钓鱼协会成立大会在泰安举办。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和体育局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体育协会负责人崔巍、济南市历下区钓鱼协会成员、望江亭渔具代表等出席会议。 [详细]

  • 市吕剧院原创吕剧《鹿鸣》成功首演

    6月16日晚,由济南市吕剧院原创班底打造的小剧场实验吕剧《鹿鸣》在北洋大戏院精彩亮相。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处长马涛等领导和专家一同观看了演出。 [详细]

  • 私立济南齐鲁学校举办”跟着课本去探索”实践活动

    11月5日,私立济南齐鲁学校二年级七班以“跟着课本去探索”为主题,开展了一次雏鹰展翅实践活动,同学们走出课本,走进大自然的课堂,去感知课本里的苍耳,去探寻课本外的苍耳。 [详细]

  • “虎元素”走红的启示

    进入农历虎年,与虎相关的元素仿佛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商场超市里、电商平台上,憨态可掬、威武有力的老虎图案铺天盖地,满眼皆“虎”。虎元素带着其蓬勃向上、积极正面的象征意义,成为拉动消费、带动“虎经济”发展的流量密码。 [详细]

  • 惊蛰:春雷萌动万象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代称惊蛰为“二月节”,即二月的节气,它标志着二月仲春的开始。惊蛰一般在3月5-6日,今年惊蛰交节是在3月5日22时43分34秒,这一时刻,太阳正好运行到黄经345°。 [详细]

  • 惊蛰迎仲春 春色正中分

    仲春雷雨振,蛰惊草木舒。即将迎来的第一声雷鸣,似乎在提醒人们仲春已来。春雷乍动,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和蛰伏的昆虫,此时万物苏醒过来,天地之间暖意渐升,春意渐浓。 [详细]

  • 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位城市学家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牌坊、院落、街道、老民居等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更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以首都北京为例,全市现有7项世界文化遗产、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43片历史文化街区、500余处历史建筑(群)、200余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北京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北京才有了自己独特的古都气质。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有利于激活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品牌、增加城市魅力。 [详细]

  • 惊蛰,春天的号令

    作家苇岸说:“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当第一声响彻长空的惊雷乍起,沉睡一冬的春天醒了。从此,它将以王者的姿态,号令自然界那些“欣欣然张开了眼”的“臣民”。 [详细]

  • 山东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山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优化文化旅游布局。 [详细]

  • 品读古人的诗词炼字艺术

    古人写诗词,十分讲究炼字,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达情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或事物。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曹雪芹写红楼梦后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都是关于语句字词的揣摩和斟酌,这也是古典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后人所说的——炼字。 [详细]

  • 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里的“时间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明时节雨纷纷”……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变身“倒计时器”,从“雨水”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每个节气都配以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将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和浪漫美学传达给全世界。这些古诗词出自何处?你读懂了其蕴含的“时间美”吗? [详细]

  • 四季轮转 标注岁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国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2022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大屏幕上逐个闪现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最终行至“立春”。通过二十四节气把倒计时与古诗词以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将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 [详细]

  • 春雨潇潇润万物

    刚在立春那天看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又要到了。古书上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可见“雨水”的含义就是天气转暖,降雪改为降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名称不少,比如谷雨、小雪、大雪,但它们都不如雨水有那种空蒙的诗情画意。 [详细]

  • 好雨时节 润物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的细雨总会带来绿意朦胧的记忆。“雨水”的到来是一个预告。 [详细]

  • 汉服的服章之美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是以衣物为物质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 [详细]

  • “二十四节气”这张时间表里的中华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详细]

  • 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详细]

  •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

    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也是虎年。回眸悠久历史,披阅史料典籍,年深日久的虎文化扑面而来。 [详细]

  • 从春节看文化自信丨敬老孝亲,薪火相传

    春节,是一场敬老孝亲之旅,旅途的“终点”就是家,是父母,是亲人,是情感与情怀的沸点。 [详细]

  • 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

    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 [详细]

莱芜锡雕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莱芜锡雕作品“一鼓作气”荣获铜奖,也让大众眼光再次聚焦这项技艺[详细]